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危险的时期,为了坚持继续抗战,20余万四川人民以最简陋的原始工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总长525公里的乐西公路。
为此四川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乐西公路平均每公里死亡8人,远超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乐西公路却鲜为人知。
南充市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在南充民革的协调和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在疫情高峰稍缓的4月初,组织志愿者和抗战历史研究者重走乐西公路。
我们从乐山乐西公路零公里启程,一直到达终点西昌缸窑。
沿途得到各地民革和乐西公路研究者的热情接待,并进行交流,更加深我们对乐西公路历史的了解。考察结束后不久,雅安民革传来信息,说汉源皇木镇还有健在的乐西公路参加者。
4月25日,研究会程显权会长和研究会顾问谭方德老师前往汉源皇木镇,在皇木镇万盛社区姜书记陪同下访问了92岁的周伯仲老人,当年年仅13岁的周老,编入送粮队,每天背米送到岩窝沟工地,周老讲述的当年筑路的艰辛和惨烈画面,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4月26日,姜书记陪同我们再上蓑衣岭,尤记得4月8日下午第一次到达蓑衣岭垭口时,雨雪交加,我们即使穿着厚厚的冬衣,手指也很快就被冻僵。更别提当年施工是在冬季,曾发生一夜冻死200多仁寿民工的惨剧——蓑衣岭路段因各种原因死亡民工2000余人,是全路死亡最多的路段。
在垭口时恰遇岭下竹坪村书记刘成汉,两位书记很熟,姜书记向刘书记介绍了我们,程会长试着讲了我们在蓑衣岭为筑路工人立碑的计划,快人快语的刘书记马上答应,并表示给予全力支持。
回到南充后,研究会即可着手立碑的准备工作。由于当地没有合适的石材,于是决定在南充制作。著名抗战殉国将领张自忠嫡孙,前民革四川省驻会副主委张庆成题写碑名,协会顾问谭老师撰写碑铭。
00:12
立碑工作得到民革南充市委,民革雅安市委和龙越基金会的大力支持,进展顺利。
6月4日,重达1.8吨的纪念碑碑体从南充启运。
程会长和谭老师先期前往汉源,打前站做准备。大力支持建碑的竹坪村刘书记安排村民建好基础,准备同我们一同立碑,却在几天前上房捡漏时不幸摔成重伤,在汉源人民医院重症室的他仍惦记立碑工作,叮嘱儿子作好安排。
看望了病中的刘书记后,刘书记儿子刘军陪同我们返回蓑衣岭,并为我们联系了装载机,安排村民带上水泥河沙和水。当运载纪念碑碑体的卡车到达垭口,立即起吊安装到位,并灌注了砂浆,顺利完成了这座高2.4米,宽77公分,厚30公分,重达1.8吨的纪念碑安装。
纪念碑位于乐西公路最高点蓑衣岭垭口路边,雄伟壮观,无论从哪个方向翻越蓑衣岭,第一眼就会看到这座青石打造的纪念碑。
6月7日上午9时50分,“血肉蓑衣岭”纪念碑揭幕仪式在蓑衣岭垭口举行。
研究会顾问谭老师在现场讲述乐西公路和蓑衣岭施工的历史。
对于修碑的意义,程显权会长说:
“为了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把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团结统一、坚持到底’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了纪念民革先辈(也是这条公路的总设计师)赵祖康先生和修筑这条公路的二十万彝汉民佚以及为修路献身的4000多名英灵;为了让这条在中华民族最为艰难时刻,四川人民用血肉筑成的抗战路,能像‘滇缅公路’一样骋名中外永载史册。”
鞭炮在阴云笼罩和寂静的蓑衣岭垭口炸响,程会长向长眠在这里的数千牺牲英灵洒酒致哀。
6月7日上午10半,仪式顺利结束,完成立碑工作的我们也踏上返程。
再见了,蓑衣岭,再见了,英雄的乐西公路!
· END ·
图文:南充市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
编辑:克里斯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