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抗战老兵袁学姜
浏览:4,435 次
2016-09-21 16:05:56


袁学姜与妻子。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袁学姜老人年迈时

袁学姜全家福
最后的黄埔老兵:不到2000人 3成与子女不和 抗战胜利,十七期步兵科袁学姜也想回香港,但没去成。他本是香港人。广州沦陷后他报读黄埔军校,毕业后就被派上滇缅战场,到1945年,已经五六年没回过家了。 袁学姜是在老挝前线上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的。他在远征军第六军93师278团里担任上尉排长。有天正在备战,突然接到命令:“不用打了,准备受降。”随后93师撤回西双版纳,戍防边境。 香港的老母亲早想他了,打来电报让他回港。袁学姜跟团长请假,团长只当他是战后没能晋升、闹脾气,便把他提升为少校,却死活不批假条。那时袁学姜也没筹到路费,只好作罢。 1949年12月,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率部起义。滞留在云南的国民党旧部骚动起来,袁学姜既没起义,也没“誓死反攻”,而是跟着一些解散的部队回到昆明。他所在的93师278团随着誓死不降的副团长谭忠,到缅甸东北部和237师709团团长李国辉开会,图谋反攻。后来,这股国军被解放军在元江分成两半,一半退至昆明,全部被俘;另一半则成了后来被人熟知的“93师”—他们躲进金三角,种植鸦片,贩运海洛因,长达三四十年,既不被中国大陆认同,也不能加入缅甸国籍。 退到昆明的袁学姜没能赶上国民党飞往海南岛的最后一班飞机,一直在昆明待到了改革开放。团长没批他那张探亲假条,把他回港的时间一推30年。 万麓斌赶上了开往台湾的船。只是上船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这艘船会起锚,更别提跟父母妻子打声招呼了。那时他是208师的少校营长,隶属“舟山防卫司令部指挥部”。1950年5月24日,他被召集到一艘军舰上开会,开着开着,人就到了台湾。 在台湾,起初他也念叨着“反攻大陆”、荣归故里。可等到1960年代末,他都已经干到了上校,“反攻”却看起来越来越没希望。他决定到香港去—只有到了香港,才有可能和家里通上信。 不怕死,可是不能白死 这几年,袁学姜常常失眠。晚上一闭眼,就看到呼啸的飞机、轰隆隆的大炮,还有从浓烟里掉下来的残肢断臂—都是他的战友。 跟南方周末记者聊起这些的时候,袁学姜正坐在一把装有颈部按摩垫的椅子上。按摩垫的气囊顶住了他的脖子,他就那么半歪头靠着—这是95岁的他能找到的最舒服的坐姿。 这把椅子,和那张他做噩梦的床,一起摆在一间10平米左右的客厅里。这是香港政府为他和他86岁妻子提供的保障房,两室一厅,总面积不超过30平米—比他75年前离开香港时的那个宅子小得多。 1942年,袁学姜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到缅甸,成为93师师长吕国铨部下的一名远征军少尉排长。 遭遇的第一场战役是同古会战。93师奉命在同古迎战日本人指挥的泰军,鏖战一个月后,泰军使出奇招:派几十头大象猛冲,泰兵持机关枪骑在象背上扫射。袁学姜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 大部队开始撤退,袁学姜带队的二七八团三营九连二排负责掩护。退至萨尔温江及巴比江一带,二排和主力部队失去联系。此时日军围了上来,二排的兵伢子们只好用刺刀近身肉搏。 “利刃砍进身体的声音,扑哧、扑哧……太瘆人了。”袁学姜说着,一双干瘦如柴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接着,是长时间的沉默。 二排的数十个人,被敌军百来人困战三天,最终突围成功。 附件: 抗日远征军少校参谋袁学姜的故事: http://www.xzbu.com/4/view-3457914.htm 香港最后的黄埔老兵: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5/2772/53/38/3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