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抗战老兵油宏熙:“中国必胜,是我最坚定的信念!”
浏览:2,930 次 2020-06-02 11:59:31
  2020年5月11日凌晨3:40,沈阳抗战老兵油宏熙安详离世,享年100岁。 油老一生宽厚善良,有急智,因此尽管百年的岁月里大小挫折与困境不断,他总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01 少年油宏熙:“要学日语,抓住俘虏就可以审问了!”

  1937年,17岁的油宏熙受沈鸿烈(1931—1937年,沈鸿烈担任青岛市市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号召所鼓舞,考入当时在山东成立的中学。七七事变后,日军疯狂入侵山东,大批沦陷区的学校师生坚决不接受奴役教育,纷纷奔向大后方。为了能让学生继续完成学业,储存国家后备力量,当时的教育部在大后方设立国立中学以收容流亡学生。国立中学施行贷金制度,国家出钱让学生有学上、有衣穿、有饭吃。“学校管吃饭,在那个年代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好地方。”油宏熙曾说。 1937 年 9 月,山东省教育厅计划山东省公立中学向西撤退,12 月间设河南许昌、方城为全体师生集合点,继遵教育部令成立国立湖北中学,设校址为湖北(汉江畔)的郧阳、均县。就这样,油宏熙随着学校南下到湖北郧阳,驻扎在孔庙,他清楚记得学校当时的口号是:国将不国,学之何用。“我和所有学生一样,倍受鼓舞。后来得知黄埔军校招生,没有犹豫就和伙伴朱松平一起去了武汉。” 因为在学校时是“管吃”的,两个年轻人身上都没有什么钱,捱到最后,朱松平已是身无分文,油宏熙拿出自己最后仅存的两块钱,分给朱松平一块,一起度过艰难的时光。 那时是1938年,顺利抵达武汉后,遇到战干团(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正在招人,两人均被录取,得知还是“管饭”,“我们还很年轻,高高兴兴地背着行李就去了。”  

油宏熙在军校时的照片油宏熙在军校时的照片

  油宏熙回忆,战干团的考试文化水平要求不高,“中学水平即可达标,主要是身体、体能方面比较严格。”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时的油宏熙视力有些散光,但是满腔热血的青年一心要加入队伍,于是急中生智,和伙伴商量了个“暗号”,最后顺利通过考试。 油宏熙如愿入伍,前往重庆参加短暂培训的路上,他已穿上军装,和伙伴们一起背着包步行到成都北教场的中国陆军军官学校。 在这期间,学校结合军事用途开设的文化课有:语文、数学、化学、物理,还开设了英、俄、日三国语言的选修课,年轻气盛的油宏熙选择了日语,“这样抓住俘虏就可以审问了。”体能方面,入伍初期主要是训练,学习射击,按步、骑、炮、工、辎五个兵种分别进行学习。 战事紧张,军队是急需用人的时候,原三年毕业的学制改为两年,1941年初,油宏熙毕业,即将奔赴险峻的抗日战场。  

02 军人油宏熙:“中国必胜是坚定的信念!”

  油宏熙从台儿庄大捷西北军部队的中学同学处,得知第30军军长吉鸿昌有一句对联——革命的请进来,不革命的滚出去。正是这句话,让他和伙伴朱松平决定跟随第30军打日本人。 昔日形影不离的两人,油宏熙被分进第31师,在师参谋处任参谋后调到师部特务连任排长,朱松平被分进第27师,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赶走日本人,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各奔天涯,谁知,从此再没能知晓对方的下落。 武汉失守后,国民党迁都重庆,1942年,油宏熙随部队行军到重庆以保卫政府,驻扎在石牌最前线,那时的他被调任师直属搜索连,任副连长,之后调任师防毒连,任代理连长。     有一回,油宏熙去安徽阜阳接新兵,只带着几名干部,路过敌占区平安县时,危机重重,几人想方设法摸清日军的作息、活动习惯后,这才顺顺当当接到了新兵。回来时,有一个连的人,也是靠着过人的侦查顺利通过敌占区。 这件事,让他更是坚定中国必胜的信念。“因为老百姓愿意当兵来保家卫国,当时西北军的粮食也是主要靠老百姓救济,自己带的干粮很少,根本不够吃,但是老百姓都很支持;而我们的部队也有很大的信心,因为可以摸清敌人的习惯和活动。” 在油宏熙的回忆里,西北军习惯好,行军途中在老百姓家,只睡门板或睡在院子中,积极帮助百姓,离开前也会将住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物品归置得整整齐齐。 油宏熙在石牌保卫战(1943年5月至6月)前调到西安,后在河北石家庄接受日军投降,此后随部队到了太原。

03 晚年油宏熙:“旅游与书法,是我的新朋友。”

  生活危机四伏,油宏熙一直记得,在山东籍黄埔13期的同学秘密告知自己,因被上级误认为中共地下党员将被处理时,他内心涌动的愤懑与恐慌。镇定过后,他借口生病回到四川德阳,与中学校友,中共地下党员曹立生取得联系,在其提示下,注意起当时四川的哥老会以及国军留守处部队,不想,这竟为他后来投诚后保留原职埋下伏笔。     随着时代更迭,第30军第27师战败,师长仵德厚被俘,此时在第27师参谋处任职的油宏熙因前期在德阳与地下党员有过接触,得到推荐信,加上在太原时未有交战,因此得以保留原职: 1949年10月,油宏熙随第27师起义后,经德阳县委介绍,协助改造27师军代表,后任师警卫营营长。 1950年10月,编入解放军任第7军20师59团1营副营长;1951年3月至1955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副营长兼参谋长,在战斗中曾击落美机2架。 1955年10月,转业到铁路部门,在沈阳定居,后下放劳动任管理员、食堂主任等职。     1979年10月,油宏熙正式退休。退休后,他曾携老伴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旅游,领略这大好河山。日常生活,老人则以书报为友,练习书法更是被他视为“必修课”。  

油宏熙手记与墨宝油宏熙手记与墨宝

  子女孝顺,晚年尽享天伦之乐的他说,最大愿望是:早日看到祖国和平统一。    

追忆油宏熙爷爷二三事

@辽宁志愿者 大学生曾在社会实践中探访油老,老人回答大连海事大学学生提问时说:“绝不后悔当兵!”回答东北林业大学学生提问时说:“你不当兵我不当兵,谁来保卫国家?!”     @黄埔二十二期校友蓝春泮     @辽宁志愿者宁铁楠   去年,给老人家刚刚过完百岁生日。今天,老人家告别家人,告别友伴,安静地走了……     疫情之下让很多人懂得了畏惧,也看淡了生死,可老兵的离去也会让关心他的人觉得有些突然。 油老,我们见面的时侯,他还可以下楼推着轮椅走走,在健身器材上炼炼。虽然耳背眼花了但思维不糊涂,在家人的关心和照顾中老人安静的过着自己清淡无忧的晚年,也有了四世同堂的欢愉。 抗战老兵,民族脊梁,世纪坎坷,百岁老人,他的前半生在纷飞的战火中去与死神拼搏,后半生在宁静中细数岁月。老人家留下的记录和文字不多,我也有幸记录了老人的点滴片断,这些珍贵的留下来,留给亲人,留给岁月,也留给了自己…… 百岁老人的离去,不应悲伤,因为没有多少人可以在这个年龄告别亲人,不应是离去,应是仙逝! 告别了,油老。告别了,可亲可敬的抗战英雄。天堂里没有战火,没有硝烟,只有您坚强不屈的脊梁,民族的精神……    

感谢关爱抗战老兵辽宁志愿团!

· END ·

文字素材:洪玮蔓

图片素材:吴双

编辑:克里斯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