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 每一次告别,都用最用力的方式
浏览:2,499 次
2020-02-28 11:24:28
2020年2月10日早晨,辽宁海城新一军抗战老兵杨德林爷爷,于睡梦中安详归队,享年96岁。
疫情打乱了相聚与郑重的告别,但不影响我们用自己的方式铭记英雄。在辽宁关怀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群里,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正在进行……

以下来自关爱抗战老兵辽宁志愿团志愿者讲述:
我们与杨爷爷的缘分,真正要追溯到2016年。 那年5月,在简朴温馨的小屋内,我们在92岁,精瘦的老人讲述中,回到40年代的抗日战场: 20岁那年春天,杨德林决定去当兵,从家乡河南南阳经四川巴中到成都体检,辗转到昆明,经过重重筛选,随新一军30师90团远征印度。 杨老在部队当任卫生兵,主要任务是抢救伤员。 
“当时卫生队的编制是一副担架配一支枪,用于防卫,一个排四个班,一个班五个担架十多个人。我那时每天只跟着部队走,在密林中抢救伤员。山高林密,死人是一坑一坑的……” 说到战伤,白发苍苍的老人忍不住掩面痛哭。过去硝烟里的一幕幕他记得刻骨铭心。 掀开衣服,杨老的左腰腹侧位置,有一道10多公分长的伤疤,“我当时正在战场上抢救一个机枪连连长,不慎被子弹扫中。” 而头上的擦皮伤,是在南坎行军途中被流弹擦过,由于没有经过妥善的消毒处理而留下的,在往后很多年,伤口还常常流水不止。 
△杨老和老伴在一起 “作为新一军老兵,我很自豪感!”杨老说着,佝偻的身躯努力挺直,抬起手敬了一个在他看来已不再标准的军礼,但我们唯记得他瞬间严肃的表情,和坚定的目光。 1945年6月,杨老随部队由缅甸腊戍机场回国;1945年秋,随新一军开赴广州、香港,接受日本投降,收缴枪炮、卫生用品等。 1946年初,杨老厌倦了战争,自此流落在东北。 
△杨老和辽宁志愿者们在一起 此后的岁月,杨老在辽宁农村勤恳务农,和老伴相濡以沫,子女孝顺。生活清贫,但也是温馨的。 九旬的老人身体硬朗,志愿者有一回去看望杨老,见老人家正在“收拾”一条大鱼,单手拎着一个水桶,竟丝毫不吃力。 
老人每天都要坚持推着自行车去国道边捡破烂,骑车的动作十分利索。从2016年寻访到杨爷爷,爷爷每季度都会领到龙越慈善基金会2400元的致敬礼金,后来升到每季度3600元,于是在家人的要求和志愿者劝说下,老人终于同意不再出去捡破烂了。 杨老思乡心切,天天惦记着回家。 2016年10月1日,在龙越慈善基金会和河南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老兵回到了阔别七十多年的家。当时南阳当地电视台特意做了“老兵回家”的专访,学校还组织了小学生们前来欢迎,得以荣归故里那天,老人的笑容一直挂在瘦瘦的脸上。 

和杨爷爷相处的点点滴滴,恍如就在昨日: ![]()
2016年10月,团队取抗战老兵手印,杨老郑重留下印记…… 
△摄影师李春锋为杨老留下动人的影像 2017年7月22日,摄影师李春锋、李捷来辽宁拍摄老兵,杨老耳背得厉害,依稀听清楚了河南话,知道是老乡来看他。拍摄结束后,老人大哭,不舍得他们走…… 
2018年4月河北骑士郑新忠(右一)来看望杨爷爷,老人特别开心。 
2019年10月,志愿者给杨德林老兵送来了龙越【抗战胜利74周年致敬礼包】,爷爷手持小兵雕像,自豪不已……
近年来,河南志愿者每年春节慰问豫籍抗战老兵,杨德林老兵都会收到来自家乡的礼物。今年的家乡礼物还没到,老兵却已归队…… 再见,杨爷爷; 我们永远记得您,杨爷爷…… @志愿者蒋光璞为杨德林爷爷写的诗歌 可敬可爱的老兵 在这特殊的日子 请您慢些走 慢些走 您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我还远远没有听够 请多留些时间 让我走近您 了解您 学习您 感恩您 孝敬您 回报您 不然我会悔恨终生 恳请把机会留给我 把时间留给您 可敬可爱的老兵 您是否听到 一个声音在吶喊 老兵不死 老兵永生 您是否感到 一群人 紧紧地 紧紧地拉着您的手 不忍离走、放松 让我们最后有个约定 可敬可爱的老兵 请您慢些走 再慢些走 老兵不死 老兵永生

姓名:杨德林(1924--2020.02.10)
部队番号:新一军30师90团卫生队担架排卫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