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抗战老兵徐振启
浏览:1,309 次 2016-08-10 15:32:39
2 徐振启,男,1926年5日生 1941年在柴集镇(属阜南)参军,加入38军55旅164团3营机枪连3排3班,担任机枪手,旅长姚国俊,团长石滴水,连长叶洪友。 少年时的徐振启多次目睹日本飞机在上空盘旋。他在大田集曾亲眼见到被日机轰炸后的场景,房倒屋塌,地面炸出深近一米的窑坑。 16岁那年秋天(1941年),保丁郑爱仁来到徐振启家,不顾他爷爷奶奶、父母的苦苦哀求,硬拉他到二里外柴集乡公所当兵。徐振启到柴集时,已经有好多身强力壮的大小伙被关在屋子里,以防逃跑。乡公所的人见他年小体瘦,就没有看管他,当天晚上,趁人不注意,徐振启又跑回家了。那年头,日军进逼阜阳,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又加上黄河决堤,百姓生活民不聊生。徐振启在家躲了五、六天,仔细想想,索性又自己跑到柴集,报名当兵。他相比那些被抓来的壮丁,就行动自由些,也能吃饱饭。几天后,徐振启与全乡的“壮丁”一起被送往临泉的“豫东招募处”。在那里,每天训练很紧,有的还发了军装,凡抓来的壮丁每晚还是被严加看管。在临泉训练了两三个月,大概是十月份,“招募处”把这二、三百人,每12人编成一个班,一同赶赴洛阳。到洛阳后,徐振启被编入38军55旅(旅长姚国俊,四、五十岁)164团(团长石滴水,音译,三、四十岁)3营(营长姓蒋,三十多岁)机枪连(连长叶洪友,30多岁)3排(排长姓张)3班(班长姓李,20多岁),当机枪手。徐振启同班的士兵里有河南人、山西人,还有阜阳老乡王海石、王某德(王寨人)、孙兰田(柴集北崔集村人)共十多个人。他回忆他们当时所用的机枪是马克沁,重20公斤,上面带水降温的,每匣子弹250发。行军时由6个人负责转运,两个人替换扛机枪,四个人轮流抬机枪架。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部队到洛阳西宫大操场接降日军。这还有段小插曲:本来部队上安排他押送日兵坐火车经徐州、蚌埠送到上海。后来考虑到他是蚌埠一带人,怕徐振启打那回家不归队了,就另安排他的战友们执行了此项任务。   致谢: 2016年度致敬礼金定捐:陈胜良 2017年度致敬礼金定捐:陈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