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204 次
2016-08-17 16:20:47

于兴正,男,1918年11月生
入伍时间:1936年
入伍地点:山西晋中
部队番号:国民革命军33军71师214旅1团2营5连
从长官 军长:孙楚
师长:郭宗汾;旅长:赵晋
部队职务:步兵
于兴正,生于1918年十月初三,山东巨野县龙固镇人1936年参军,部队番号国民革命军33军71师214旅1团2营5连,军长孙楚,师长郭宗汾,旅长赵晋,家里弟兄四人,有一个妹妹,排行第二,父母世代务农,老人从小在农村种地,割草,喂牲口帮助父母干活,1936年黄河发大水,黄河改道,经过老人家乡,家乡地势平坦,水患严重,饿殍遍地,饥民大都外出逃荒,此时恰逢一老乡回山东老家成亲,看到大家没活路,遂带着同村20多位后生来到山西,先从老家步行到陇海线附近,后搭火车过郑州转到山西晋中,1936年三四月间随部队开到原平修建铁路,铁路一直延伸到大同十里河,此时卢沟桥事变爆发,部队接到命令将桥梁炸毁,迟滞日寇进攻!老人说晋绥军原计划在大同一带和日本作战后来败退的太快,又撤退到平型关,在平型关和日军激战三天三夜,当时周围的部队还有中央的部队,我们人数比日军多,白天他们有飞机,晚上我们再把阵地夺回来,武器太差,基本没有重武器,主要用手榴弹和鬼子干,步枪也是杂七杂八的型号,后来平型关失守,部队又退到忻口,在忻口布防,忻口打了二十多天,太惨了,一连180多个人除了一个伙夫送饭和一个通信兵全牺牲了,老人所在的五连也只剩下三四十号人,全团把剩下的人拼凑了一个半营,勉强支撑,番号在人都没了,后日军从娘子关攻城,部队撤退,经过太原西山达到交城文水一带,老人在忻口负伤,子弹右颚射入从左颚射出,当时都说活不了了,后被部队送入在陕西的后方医院,修养了多半年,保住了性命,在平型关右臂被弹片擦伤,看着累累伤痕,我心情久久不平,我有些故意的问爷爷,打仗怕吗?能逃跑吗?老人说没处跑,后面有督战队要枪毙,老人说做军人的要死在前头,不能死在后头,老人的三弟一同加入部队,后来升做军医,伤好又回到部队,71师作为机动部队常年活动在大宁,方山,石楼晋西北一带,直到抗战胜利,后驻守太原,升任上尉连长,太原战役被俘,因参加过国民党,同志会,铁军等组织未被留用安排公职,解放后自谋职业,去农村售后粮食到城市贩卖,后公私合营,统购统销,又开始贩卖点土产日杂,后1962年被判处劳动改造八年,赴西裕煤矿进行改造,1970年结束管制,后被遣送回山东老家,和子女妻子分离,1980年回到太原,年老体迈,为解决家庭负担,在太原南化门摆摊修理自行车十几年,现在享受每月民政资助每月140元,高龄补助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