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照顾抗日战争亲历者?
今天,中华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9周年。
79周年后,当我们提及这段历史,和全民参与的抗战。我们谈论的不应该仅仅是一段悲壮的历史,还有一个个创造了历史的个体生命。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所属部队、参加战役......
我们不应该只面对着冰冷的数字来纪念,我们希望纪念的方式,更加人性化一些。
安继胜、刘忠翠、闵广元、赵荣福.....
就在昨天,安徽老兵田恒昌爷爷交给我们一张沉甸甸的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了几个名字。
一
田恒昌
2024年8月21日,我们去探访田恒昌爷爷。
目前,田恒昌爷爷一人独居,一间低矮的小平房,并没有窗户。因为爷爷十分节俭,只有志愿者来看望他时,才舍得开灯。
小平房的后墙鼓包断裂,已然成为危房,家具也破败不堪,卫生间也是旱厕,如厕洗澡很困难。
这样的情况令人揪心。不久后,凛冽寒冬即将到来。每年冬天,都将是老兵最难熬的时节。
或许,我们纪念抗战胜利最好的方式,就是照顾好每一位参战老兵。我们计划启动“为抗战老兵实现一个心愿活动”,帮助爷爷改造老屋、添置家具家电......
田恒昌老兵
十五岁那年夏天,田恒昌被抓了壮丁。为了躲避抓丁,他们家在磨道那还挖了个洞,待有了动静,就是让他藏在里面。
那一次,孙庙乡乡丁和保丁一起几十个人,挨家挨户抓丁,每一家都用棍把地戳得咚咚响,终于把他抓去了。
和田恒昌一起被抓的有三个,有个叫皮脸的、有一个叫砖头的、西头还有一个,他们三,后来在山东抗日都死了。
后来,田恒昌被绑着送到孙庙乡公所,几天后就送到阜阳南边九里沟的师管区。八十多年过去,他依然清晰的记得:“被抓时,俺娘一看我被捆着弄走,当时就哭晕躺地上了。”
家里就找人托关系,西边小王庄有个老兵叫王文艺,是亲戚,让他们一起去有个照应。
大概两、三个月后,父亲从家里来看他。在部队吃了饭,呆一夜就走了。第二天走时,田恒昌送父亲到村口。
父亲反复叮嘱他:“不管啥时候回来,要记住,家是安徽省颍州府王人区北7里路田井村”。
这句话,田恒昌记了一辈子。
志愿者与田恒昌老兵进行交流
新兵训练期间,日本鬼子来飞机轰炸过,飞机撂下炸弹就走。当时,部队到南边光山、罗山接兵去了,可能没看到人。飞机来时,他们都趴到地道里。那地道就是在河坡挖一个洞,人钻进去就没大事了。
那次飞机来,炸死一头驴、一个小孩,还有几只猪羊吧。
大王庄那里有个新建的飞机场。跑道都是新修的,有一次,降落了一架飞机,新垫土,地软,飞机一边轮陷进去了,飞机翅膀都斜插土里。
田恒昌听说,那是美国人的飞机,来接新兵,有文化的好出国训练。师部一看也害怕,这飞机若弄不出来,谁能承担这个责任?
后来,找来八头牛,还有百十个兵去,拉的拉,推的推。另一边飞机翅膀上还站不少人…费了好大劲,才把飞机弄出来。
但由于田恒昌是新兵,不让到处跑,也没让拉飞机,更不让上前看。
那年过春节就在税子铺,部队生活不孬,菜有粉丝炖丸子,馍是大卷子,能吃饱。
训练了几个月,正月间,部队说往北开拔。当天夜里,6连的老兵跑了三、四十,他们可能是知道,要上前线了。
到了山东地界,就被日本人围住……
那一仗,被打惨了,田恒昌的许多战友都牺牲在那。
“我哪见过那个阵势?我逃了出去,问安徽颍州在哪?都说不知道。我没目标的乱走,还哭个不停。”
后来,田恒昌遇到了一位八路军,就跟着加入八路军,在山窝里转,打游击。
前后当了五六年兵,许多战友牺牲在了前线,这也让田恒昌惦记了一生。“安继胜、刘忠翠、闵广元、赵荣福.....”几位牺牲战友的名字,一直烙印在田恒昌的脑海中。不知他们家乡的亲人,是否还在寻找他们。
毕竟年事已高,田恒昌颤颤巍巍写下战友名字,交给我们。
他希望,有人还能记得战友;我们希望,有人还记得他们。
田恒昌老兵亲笔写下战友名字
二
廖沛林
100岁老兵的四川籍老兵廖沛林最大的心愿,是到云南龙陵县定居。
80年前,廖沛林随军参加了龙陵战役。
1943年,当乡长的父亲为正在成都国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上学的儿子廖沛林报名从军抗日,任凭母亲如何反对,都无法阻止父子俩的决心。随后,廖沛林与80余名青年学生到了重庆军训部,然后送往滇西前线,编入中国远征军71军新28师。
一次战斗中,廖沛林被日机投下的炸弹破片击伤,被担架队抬下战场,送到龙陵的野战医院,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取出弹片、疗伤,然后送到昆明的陆军野战医院休养所。
廖沛林老兵向志愿者展示曾经的伤口
1944年6月初,新28师对盘踞云南松山的日军发起反攻,但没多久就退了下来,伤亡太大。伤愈后加入青年远征军203师。
松山战役,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第一场“玉碎战”,远征军士兵7000多战友血洒沙场。
近几年,廖沛林时常想起当年为国捐躯的战友,数次重返战场,缅怀战友。
目前,爷爷在申请龙陵的廉租房,据爷爷反馈,上次申请到了150平,但他觉得太大,想要100平以下的廉租房,还需要后期摇号。
之所以选择重返龙陵定居,是因为他想给战友做个伴,向长眠在这里的战友每天敬礼,缅怀他们。
廖沛林老兵
三
邓竹生
同样参加过松山战役的老兵邓竹生,纪念战友的方式更为特殊。
邓竹生在龙陵战役中负伤,头部有块弹片至今没有取出,志愿者曾提出,帮助邓爷爷取出弹片。
他却说:“我的命是捡回来的,能活到多久算多久,更何况那玩意在我脑袋里,可能他们更容易找到我呢。”
邓竹生老兵居住环境
99岁的邓竹生,体重只有69斤,晚年主要收入是种沃柑,种有5亩左右。
目前和71岁儿子居住在简陋的房子中,由于父子年龄较大,房子年久失修,雨季墙面还会渗水,屋顶也有偶尔漏水。
我们希望,帮助爷爷修缮一下房屋,让他有一个温暖、明亮的冬天。
邓竹生老兵
四
谭美英
每年,都有许多老兵,等不到抗战胜利纪念日这天。历经14年浴血奋战的他们,正在快速凋零。
前几年,我们给安徽籍老兵王继贤和他的爱人谭美英,补拍了一组婚纱照。
王继贤老兵和他的爱人谭美英
他们历经患难,携手数十年,直到到白头。但谁都没想到,他那么快就归队了,2020年12月10日王继贤去世,丢下妻子独自一人。
谭美英和王继贤老兵一生只育一女,女儿的家在太和县县城,距离这里有些远。
因为女儿家里的楼层较高,无法满足谭美英居住,上下非常困难。女儿70多岁,每天还要骑着一小时的电瓶车赶来看望她,并为她送来饭菜。
更为艰难的是,女婿还身患肺癌。看望谭奶奶那天,她说手受伤了。
当志愿者们仔细询问时,她才解释说,是她家的“门”不慎划破的。她的家并没有一扇真正的“门”,只是由女儿临时用铁皮搭建的简陋屏障。
王继贤老兵遗孀谭美英居住环境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老兵有他们纪念胜利的方式,我们也有,照顾好每一位老兵,为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就是我们的责任。
送爷爷重返战场,给爷爷过上一个暖冬,为奶奶换一扇门,都是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我们照顾老兵,来纪念胜利。我们希望纪念胜利的方式,更人性化一些。